第60章 新文化战略,俞飞鸿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,www.kxyjys.com,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,内容容易缺失,阅读体验极差,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。

沈三通的“新生代导演计划”。
  扶持三类项目,喜剧片,故事片、文艺批判电影。
  中国不缺人才,沈三通打算试着引导,用项目、资金调教。
  西方能引导西方古装大片,他自然也能引导。
  想拍片,想当导演,想有代表作,就按照他确定的基调来。
  第一类,喜剧片。
  市场需要,本子能过关,他就愿意投点给试手。
  第二类,故事片。
  他会给命题,确定风格基调。
  像“三峡建设”“大豆战争”“西气东输”都是很好的主题。
  三峡大坝上个月竣工,正适合拍。
  不提人定胜天,拍一拍大坝建成的前后变化就很好。
  住在泄洪区,地名带着“垸”,年年因为洪水搬家,每到雨季就心慌。
  没有人来投资,不敢建设,因为水来了全部完蛋。
  三峡修好,再也不需要提心吊胆,从此之后安居乐业。
  孩子的天真的发问:“不用躲水了吗?”
  大人露出笑颜。
  整点阳间的故事。
  大豆战争。
  把人家如何操作,怎么蒙骗的,什么手段套路,拍出来。
  这些比边缘的、沉闷的、不说话的电影,不是好太多?
  沈三通看来这才叫故事。
  来点工业时代的故事。
  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
  高峡出平湖,神女应无恙,当惊世界殊。
  天连五岭银锄落,地动三河铁臂摇。
  坐地日行八万里,巡天遥看一千河。
  火箭、造船、机床、航空、工厂……
  有太多故事。
  第三类文艺批判电影。
  沈三通不讨厌批判,但他讨厌贾樟柯那种。
  他希望搞点新的。
  比如围猎,如何被围猎的。
  天生坏的不谈,普通人,从身边亲人下手,一步步沦陷。
  再比如学校里导师掌握学生前途,反过来压迫学生。
  学术名人或院系领导,用自身的学术资源,以及行政资源。
  对于门下学生来说,意味着压倒一切的能量。
  一旦他们玩起了利益交换的潜规则,身在象牙塔的学生们很难鼓起勇气去揭露反抗、去努力维权。
  如果仓促举报,搞不好就被这帮大佬联合利益共同体搞一个反杀。
  这样的文艺批判,才是有力量的批判。
  贾樟柯这帮人不会拍,因为得罪既得利益团体。
  它们本身就是一帮人。
  外国也不会资助,因为拍这种,是真的会促进社会发展,对社会有点好处。
  归根到底,土殖的问题,不在于殖,而在于土。
  五代的一些导演,六代几乎全部导演都有一股土味,
  沈三通要搞点不土的。
  要是不好过审,就不上院线,也不去外面评奖,就网络播放。
  他不是为了取悦外国人,而是希望改改文艺片的导向。
  揭开伤疤是为了去脓,更好愈合。
  不是给外面人玩乐笑话,给人看猴戏,当猴耍。
  沈三通心里有一个新文化战略。
  弄新导演计划,是为这个战略布局落子。
  洗涤各种垃圾文化,让国人摆脱文化上的枷锁。
  1915年的新文化,是为了救亡图存。
  是亡国灭种危机下的呼嚎、呐喊。
  知道必须改变,但不知向何处改变,满是仓皇。
  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,尤其是文人。
  除了极少数人,总体是乏善可陈的。
  军事上失败,清政府崩溃之后,大部分文人吓破了胆。
  他们把所有的军事失败原因,归结成中华文明的问题。
  慕强的结果,造成了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否定,不知道自己是谁,不知道自己的祖坟在哪里。
  只要是外国人就跪,只要是中国的就贬。
  文学作品里写到国人就是精神胜利、就是愚昧,写到外国人就是有道德。
  不是真正的新文化。
  前三十年,是真正的新文化。
  社会意识遥遥领先于社会现实,开国的红利。
  执剑人离去,现实太厚重,又拉回现实。
  现如今是物质条件足够,社会现实足够,但社会意识落后了。
  一批老帮菜、老油渣,太土。
  文学界不是流氓就是骗子。
  除了矫情、私通、喝酒、吹牛、讲黄色笑话、发泄对社会不满。
  为了一个小位置,为了一个小嫂子,为了一个会,打得不可开交。
  正常人的东西,一概没有。
  阴枣之类的,放在古代也是土到渣,恶心人。
  80年代,有人狂妄的喊出还要再殖民300年。
  正常中国人对土地的抽象性认识,应该是浑厚和厚重,而不漆黑和肮脏。
  应该是生机勃勃,而不是一片污垢。
  传统文化思想中,对国家的忠,对祖辈的孝,对百姓的仁,对兄弟的义,朋友相处的礼,社会规范的信。
  这些东西,在所谓大家的作品里,往往见不到。
  而所谓搞现代学术研究的,骨子里也没有一点现代气息。
  律师、记者、经济学家、历史学家,很多是言必称美国,希腊,罗马。
  一个律师,本该是无神论者。
  却言必称圣经、亚伯拉罕。
  妄图用西方的制度文化来改变。
  自轻、自贱、自我毁灭。
  向西方献媚,达到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