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章 融化坚冰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,www.kxyjys.com,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,内容容易缺失,阅读体验极差,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。

电影剧情,经过多方考虑,结合现如今形势,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。
  尽可能保持克制。
  实际情况远比电影反映的要残酷、惨无人道的多。
  纵使如此,首映厅里的观众有不少人承受不住离场,年龄大的观众承受力稍微强些,年轻的观众有接近五分之一离场。
  沈三通主控电影,没有硬生生给观众留下一块难以融化的冰山,也许历史如此,但是现在的人,终归是要往前走的。
  随着电影正片结束,银幕黑了一下,而后再次亮起。
  熟悉的旋律响起,《生日快乐2》第二部主题曲《错位时空》的旋律。
  歌声响起。
  “那一年你和我一样年纪
  守着铅字与枫叶的书脊
  硝烟吞没了请帖上最后的囍
  你转身推我向生的缝隙
  我听见千万声哭喊坠地
  寒气把城墙染成了血衣
  你教我数着心跳在尸堆里呼吸
  寻找一抹生机……”
  晋察冀三分区兵工厂。
  银幕出现一个年轻的身影。
  陆水生忙碌着。
  哥哥的教导,再加上接触印刷工作,一直读书识字谋求进步,在安徽马群镇属新四军二师活动范围找到了组织。
  1938~1940年期间,他在淮南根据地参与改造汉阳造步枪撞针,学习了很多知识,掌握了淬火技术。
  设计活字排版式雷管编码模具,大幅度提高了边区手榴弹批号印刷效率。
  陆水生时常茫然,但始终无法忘记噩梦般的南京城内的屠杀,牢牢记住哥哥给他说的话。
  夜里睡不着,他会看着窗外的夜幕。
  1940年,经过考察。
  陆水生入党。
  1941年。
  《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》中指出:“国民党已经两年未发一颗子弹,将来发给的可能也很少。”
  崇尚自力更生的八路军,没有子弹供应就去捡弹壳做复装弹。
  日军发现后加强对弹壳的控制,八路军弹药厂便开始尝试自制弹壳,有困难便想办法克服。
  弹壳原料是铜和锌合成黄铜,需要一批有金属锻造经验的技术人才。
  依靠1941年3月组织政策指示通过“南工北调”计划,将技术工人从南方输送到北方。
  铅字印刷需要掌握铅锑合金,活字合金的熔炼,与黄铜弹壳铸造存在温差,但工艺原理相通。
  模具制作专长也相通,可转用于弹壳冲压模具修复,活字雕刻精度级别比7.9mm弹壳公差更精确。
  南京印刷业普遍使用锌版制版技术,陆水生对锌的物理特性也具有实践经验。
  掌握相关知识的陆水生自然在动员范围,陆水生随后来到了晋察冀。
  “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
  穿过血色长夜再相拥
  夜空倒映你最后的笑容
  我都懂
  我仰望你看过的星空
  脚下大地已换了时空
  你留在风中未实现的梦
  在心中,心中……”
  陆水生的年龄不过19岁。
  这处兵工厂的工人年龄都不大,平均年龄也才22岁。
  他们有的技术高,也有的技术水平低,但毫无疑问,他们有主动性,有一腔热血,不怕牺牲。
  从1941年开始,八路军除了收购铜元,还收购古代铜钱。
  因为古铜钱里含锌较多,可以加热提炼,不过锌蒸汽受热容易爆炸,所以这个过程十分危险。
  陆水生作为技术骨干,实现关键技术突破,利用锌蒸气在陶管冷凝原理,发明“分层坩埚炼锌法”,将古钱炼锌得率从58%提升至72%。
  为了一枚弹壳,一锤一锤地敲着铜元;
  为了一点火药,陶缸自制的硫酸发生皿将皮肤开裂;
  为了无烟火药条,兵工厂的女工剪刀用的把手磨烂;
  为了保护战友,有的工人一个人默默躲在角落里,用简陋的设备拆日军药筒,万一爆炸,就死自己一个……
  “举起手我接过那件蓝衫
  暗号是我们俩的诺言
  你说别回头只管向黎明逃去
  废墟下盐未融成泪滴
  我多想带你看看这土地
  火炮弹药中开出春天的田埂
  钢铁和电力铸成了不弯的脊梁
  山河已晴……”
  他们不怕牺牲,为的便是山河晴朗。
  银幕里。
  魔幻现实元素再次出现,这一次是历史长河的共振、咆哮。
  强汉盛唐大明的宫阙做了土,军队也随之灰飞烟灭。
  曾经拜服在地,收起獠牙,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的日本,反而跑过来屠杀中国人了。
  无论如何,中国人必须有组织,散成一盘沙子,只会任由他人屠戮。
  银幕里陆水生的脸开始模糊。
  这一刻,是他,也不是他。
  如今也许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具体名字。
  这些人在无比困难的情况下造出了无烟火药,造出了子弹、步枪、掷弹筒。
  八路军战士为数不多的那几发土造子弹里,有大汉的五铢,有唐代开元通宝,有明代洪武通宝。
  历史的片段剪影浮现,有的取材于三通娱乐《赤壁》《李世民》等历史题材电影,也有其他国产电视剧。
  每一枚古铜钱照见了中华最强盛的时代。
  它们跟着卫青、霍去病的汉军远征匈奴,跟着李靖的唐军扫灭突厥,随明军在朝鲜与倭寇作战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