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7章 向着暴风的中心进发!(3/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,www.kxyjys.com,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,内容容易缺失,阅读体验极差,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。

廉价的煽动或精致的包装。
  它相信,只有干净、准确、有力的语言,才能穿透迷雾,抵达人心。
  这种执拗,更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坚持。当世界朝着某个方向狂奔,当某种声音成为压倒性的主流,当沉默被视为安全甚至明智的选择时,文学有时会显得格格不入。
  它可能会固执地讲述一个‘过时’的故事,描绘一个‘边缘’的人物,揭示一个‘不便’的真相,或者仅仅是以其沉静的姿态,对抗着时代的喧嚣与浮躁。
  这种‘不合时宜’,并非刻意标新立异,而是源于它对自身内在价值尺度的坚守。它知道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值得被反复言说,即使那声音暂时微弱,即使听众寥寥。
  这种执拗,是文学保持独立性的脊梁。它不依附于权力,不谄媚于金钱,不盲从于潮流。它只忠实于作家内心的召唤和对世界深刻的观察。
  这份执拗,让文学在历史的洪流中,得以保存那些易被淹没的声音和记忆,成为时代的精神图谱中不可或缺的、甚至是刺眼的一笔。
  它证明了,即使在最强大的压力或最诱人的诱惑面前,总有一些东西——对真实的认知,对语言的敬畏,对内心声音的忠诚——值得固执地守护。”
  台下的铁宁脸色变得凝重无比。她与身边的其他人交换了一下眼神,都看出了彼此的不安。
  如果说开头部分的“宽容”,还是和风细雨地述说一些文学见解的话,那“执拗”这个部分简直就是公开的宣言了。
  “宣言”总是要有目标、要付诸行动的,那张潮的“目标”是什么?要进行了什么行动?
  铁宁仔细梳理了一下近期张潮遇到事,除了之前「至暗之日」风波以外,就没有什么冲突了。
  而「至暗之日」最后解决得也算圆满——虽然没让那个约翰·摩根被绳之以法,但驱逐出境也算是很严肃的处理了。
  张潮这气势汹汹的,是准备和谁开战?
  铁宁不由得有些紧张,但此刻总不能让张潮停下演讲,说个清楚,也只能让他说完:“宽容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,执拗让我们坚守内心的真实。而将这两者付诸实践,则需要勇气。
  文学的勇气,并非总是表现为振臂高呼、慷慨激昂。更多的时候,它是一种沉静的力量,一种在无声处听惊雷的敏锐,一种在看似平常中发掘惊心动魄的能力。
  它可能体现在一个作家选择去凝视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深渊,去描绘那些被刻意遗忘或粉饰的角落,去触碰那些令人不安的、禁忌的、或者仅仅是‘不讨喜’的主题。
  这种勇气,是说出‘皇帝没有穿衣服’的勇气。它不一定是面对刀枪的壮烈,而是在众口一词的赞美或沉默中,轻轻地、清晰地指出那个显而易见却被集体忽视的荒谬。
  这种勇气,常常是孤独的。它需要作家抵抗住从众的压力、被孤立的恐惧,甚至可能是现实的威胁。它要求作家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心灵,即使所见与主流叙事背道而驰。
  这种勇气,也是承担责任的勇气。当文学执拗地揭示了某种危机——无论是社会的、人性的、还是精神的——它便不再仅仅是记录者,也成为了参与者。
  它将自己暴露在风暴之中,接受审视、质疑,甚至攻击。作家选择书写什么,如何书写,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责任的承担。
  他必须准备好为笔下的世界负责,为可能引发的思考、争议甚至后果负责。这份责任,要求作家不仅要有洞察的眼力,更要有承受重压的肩膀和一颗足够坚韧的心。”
  说到这里,就连普通的读者也察觉到问题了——张潮今天的情绪似乎格外,怎么说,激愤?他没有一句话提到自己,但似乎句句都在说自己。
  但与铁宁等人同样,他们也不明白张潮的这股气来自哪里。
  在所有人的眼里,张潮近来都一帆风顺,不仅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引发了热议,而且小说集也即将出版,届时恐怕又是一阵抢购风暴。
  这种好奇让人忍不住更认真地倾听张潮的演讲内容,希望从中听到一些端倪:“这种勇气,最终指向的是对未来的信念。
  文学揭示危机,描绘困境,展现人性的幽暗,并非为了宣扬绝望。恰恰相反,它源于一种深刻的、或许并不张扬的信念——
  相信人类有理解自身困境的能力,有反思自身错误的可能,有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韧性。
  它相信,证明人类配得上所面临的危机,其意义就在于,我们不仅能看到深渊,更能认识到深渊的存在,并因此激发起跨越它的意愿和力量,哪怕这力量在个体身上显得渺小,在集体行动中充满波折。
  文学描绘黑暗,是为了呼唤光;它记录沉沦,是为了铭记上升的可能。这份对人性深处那点不灭星火的信任,是文学勇气最深沉的源泉。
  最后我想说,宽容、执拗、勇气——这三者并非割裂,而是交织在文学的血脉之中。宽容让文学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悲悯的情怀;执拗赋予它穿透表象的锐利和坚守本真的力量;
  勇气则驱使着它,带着这份视野和力量,无畏地驶向风暴的中心,去见证,去记录,去思考,去发出自己的声音——哪怕这声音在狂风暴雨中显得微弱。
  朋友们,文学从来不是温室里的花朵。它生于大地,长于风雨,必然带着泥土的气息和风暴的痕迹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